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,打造高效信用社會
發表時間:2019/5/20 瀏覽次數:14567 類別:新聞中心
征信一詞源于《左傳·昭公八年》中的“君子之言,信而有征,故怨遠于其身”。據考證,我國征信業的發展,自1932年第一家征信機構——“中華征信所”誕生開始。
所謂征信業務,是指對企業、事業單位等組織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、整理、保存、加工,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。
我國現代征信業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。1991年,中國人民銀行在深圳開始試點貸款證制度。經過幾年發展至2002年,全國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強調“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”,現代征信業發展開始步入正軌。
2004年,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銀行信貸征信服務中心。2005年,115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與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全國聯網。2006年,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正式運行,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全國聯網查詢。此后,征信業迎來大發展時代。
截至2018年8月末,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累計收錄信貸信息33億多條、公共信息65億多條,為2542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、9.7億自然人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;接入各類法人放貸機構3900多家,日均查詢企業信用報告29萬多次、個人信用報告477萬多次。與此同時,在信用體系法治建設中,征信業法治建設已逐步建立。
當下,“信用”已不再專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,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。買房、住酒店甚至招標活動,如果你的征信顯示不好,這些事都不能做,處處受到限制。
正因如此,央行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很可能于5月正式上線的消息一出,便引發各方關注。像“拆東墻補西墻”、以卡養卡、發生嚴重違約后銷戶來“洗白”等手段,都將納入失信范圍;“新增哪些貸款限制”“辦理首套房貸款會不會審核更嚴”也成為人們最關心的焦點問題。
據《法制日報》記者的調查報告稱,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可以查看配偶信息,將還款記錄延長至5年,還將納入電信業務、自來水業務繳費情況、欠稅、民事裁決、強制執行、行政處罰、低保救助、執業資格和行政獎勵等信息,從多方面堵住投機取巧的漏洞。與舊版相比,更細化、更全面、更精準。對于銀行來說,新征信能查詢到的信息更全面;對于用戶來說,能隱藏的信息越來越少,個人金融信息越來越透明化、公開化。
因此,建設更加完善的個人征信業,不斷發展和完善個人征信市場,進而快速構建一個完善高效的信用社會,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。 |